回顧中國新詩百年歷史 探究中國新詩未來發(fā)展
日期:2023-11-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 延語芊)9月16日,由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新詩與中外詩歌傳統(tǒng)”國際學術論壇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澳門大學、香港嶺南大學、臺灣“中研院”、日本京都女子大學、日本西城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內外70多所高校與研究單位以及國內20多家學術期刊的19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桂子山,回顧中國新詩百年歷史,探究中國新詩未來發(fā)展方向。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夏立新在致辭中向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對他們長期以來給予學校人文學科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時至今日,中國新詩已走過百年歷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新認識中西詩學傳統(tǒng)與五四以來新詩的關系,是學術界應該關心的重要話題。積極參與中國新文學歷史研究、中國新詩與中外詩歌傳統(tǒng)研究一直是華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學術傳統(tǒng)與研究特色,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總結新詩百年的經驗教訓,探究中國新詩與古代、外國詩歌豐富、復雜的關系,反思傳播接受視野中的新詩及其研究,是當前新詩研究的重要課題,有助于增進中國現當代詩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創(chuàng)新。
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名譽院長謝冕在講話中談到,中國新詩誕生于一個偉大的時代。它一方面繼承了中國詩歌的千年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向世界詩歌尋求新的啟發(fā)。新詩的“變”是恒常的狀態(tài),但它的傳統(tǒng)自古至今沒有斷流。新詩要發(fā)展,不僅要繼承中國古典詩歌“詩言志”的傳統(tǒng),還要面向世界各國詩歌吸納多元文化。接納和表現現代世界的信息,與世界溝通現代人的情感是新詩的最大貢獻,化古為新、古為今用、繼往開來是百年新詩自由精神的取向,新詩永遠在探索的途中。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劉勇在致辭中認為,中國現代新詩興起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和參照西方外來文化因子,更要探究它新在哪里,為何而新。新詩代表著未來詩歌發(fā)展的方向,既要以博大的胸襟去延續(xù)廣博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血脈,以開放的視野來吸納外來詩歌的精華,更要以充分的自信看待新詩的發(fā)展和其美好的前景。他強調,“詩歌研究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激發(fā)讀者對于詩歌閱讀的熱情與激情?!?/span>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負責人向長期以來支持文學院發(fā)展的領導和專家們表示感謝,并表示,以鮮明的當下意識,關注現代詩歌、現代文學思潮的古今演變與詩學理論建構,是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鮮明特色之一。期待研討會以更宏闊的現代視野,觀照中國新詩與中外詩歌傳統(tǒng),為當下新詩創(chuàng)作實踐與詩學建設提供參照。
研討會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新詩與古代詩歌傳統(tǒng)、中國新詩與外國詩歌傳統(tǒng)、中國現當代詩學與中外詩學、新詩史問題研究、新詩創(chuàng)作與中外詩歌傳統(tǒng)、傳播視野中的新詩及其研究等議題,進行了充分交流,多維探討中國新詩與中外詩歌傳統(tǒng)的傳播語境與復雜關系。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澤龍在大會總結發(fā)言中表示,在當今世界政治、文化的大變局中,中國新詩與中外詩學傳統(tǒng)研究應該在自主文化的建構中,既不應忘記固有血脈,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古代文化是遠傳統(tǒng),現代文化是近傳統(tǒng),要處理好遠傳統(tǒng)與近傳統(tǒng)的關系。傳統(tǒng)是一條河流,只有不斷地吐故納新,才能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