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信念引領新時代青年學生挺膺擔當
日期:2024-07-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崩硐胄拍钍莻€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和國家發(fā)展愿景上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們超越現(xiàn)實生活、追求理想世界的深層次價值追求。新時代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才能更好地用擔當和盡責展現(xiàn)青春風采,接續(xù)創(chuàng)造新的業(yè)績和榮光,成為可堪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年學生正處于意識形態(tài)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堅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其確立和深化需要通過持續(xù)有效的實踐,才可實現(xiàn)從外到內的融通。為此,高校要遵循青年學生“學思踐悟”的邏輯理路和理想信念“認知-認同-外化-內化”的形成規(guī)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進行系統(tǒng)設計,從歷史教育、理論學習和現(xiàn)實社會實踐中增強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以理想信念引領青年學生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挺膺擔當。
在“學懂”上拓寬學習的廣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還有人說,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yè)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學習,是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邏輯起點和重要基礎。堅定理想信念就是建立在對事物正確的認知基礎上,青年學生對事物有正確認知和科學研判,這需要深入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的學習。
一方面,高校要教育青年學生認識到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發(fā)揮教師的教育主體作用,引導青年學生加強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學習,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砥礪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學習態(tài)度與“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精神;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使之作為青年學生奮進的精神旗幟,作為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認識自我與社會,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另一方面,高校要教育青年學生學習歷史,特別是對黨史的學習。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的歷史是一部蘊含著大智慧和好經驗的歷史,凝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文化、經濟、政治、生態(tài)等諸多社會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學習黨史可以促使青年學生崇德力行,形成正確歷史觀和歷史視野,從而篤定強國征程“雖遠必達”的理想信念。此外,黨的歷史作為傳承我們黨百余年奮斗的精神密碼,體現(xiàn)在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亦即,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用黨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激勵學生、歷史優(yōu)良傳統(tǒng)啟迪學生、歷史經驗教訓警示學生,讓其從學習黨史中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堅定的歷史自信,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
在“弄通”上提高思考的深度
信念是由一個觀念或意象加上一種感到對的情感所構成的。人們通過學習對事物建立了正確的認知之后,便會產生一種情感認同,成為支撐信念的永恒動力。要產生這種情感認同就必須對事物有深度思考。因此,“思”是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路徑,是聯(lián)結“學”和“踐”的紐帶,是理論知識在內心的進一步深化,也是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一方面,高校要教育青年學生堅持深思慎獨與學思貫通?!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貴在深思慎獨,即深度、謹慎而獨立的思考,并與廣度的學習貫通起來。只有在廣度學習基礎上深度思考,才能真正習得知識、觸類旁通,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史的學習等貫通起來,加深其理解,多思多想,學思貫通,反復研讀與深度思考,聯(lián)合新知與舊知,歸納總結,把握規(guī)律。既宏觀引領、又微觀解析,既橫向對比、又縱向貫通,將零散的變?yōu)橄到y(tǒng)的知識,全面深度把握其精髓要義,從而強化對理想信念的情感認同和使命自覺。另一方面,高校要培養(yǎng)青年學生科學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把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需要運用問題鏈、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啟發(fā)其在關注現(xiàn)實問題中思考其深層次的意蘊,深入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然和應然;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真諦。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個問題上,引導學生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xiàn)實邏輯的視角進行客觀全面分析,以查找有關歷史與現(xiàn)狀、國內與國外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進行橫縱向對比和學理分析,促其充分認識到新時代中國取得的非凡成就,進而舉起道路自信的“旗”;堅持理論自信的“魂”;把握制度自信的“度”;保存文化自信的“根”,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在“做實”上加強踐行的力度
理想信念的鞏固歸旨于青年學生自身的實踐力度,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促進理想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踐行是理想信念外化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高校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原則。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征,即行動上落實了,突出實踐的重點,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深入。理想信念既源于實踐又發(fā)展于實踐,且只能在實踐中得以實現(xiàn)。為此,在明晰理論內核并經過思考的深度打磨后,通過實踐將理想信念外化于行,把學習成果應用到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踐中去解決問題,更好地激發(fā)青年學生積極投身于現(xiàn)代化建設,促使他們加強思想淬煉、實踐鍛煉、專業(yè)訓練,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擔當作為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另一方面,高校應要求教師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工作、學習、生活、思想上的困惑和難題,提升學生的問題導向和實踐意識,促其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深化學習、求得真知、錘煉能力、堅定信仰。例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創(chuàng)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加強實踐教育教學,通過合理利用革命遺址遺跡、紅色文化研習基地、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等開展“體驗式”教育實踐活動,讓青年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遺志,受到革命洗禮,探尋紅色足跡,補充精神營養(yǎng);組織學生下基層參與考察調研、志愿服務、支教扶貧等社會公共事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積極的實踐體驗,推動認知認同向行為行動轉化,理想信念教育更有成效。
在“悟透”上提升悟性的高度
學思踐悟,貴在踐有所悟,“悟”是與規(guī)律的一種自然妙合,發(fā)問題之宗旨,感現(xiàn)象之根源,是理想信念教育內化過程的重要路徑,只有形成高度的悟性,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更加堅定理想信念。
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達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在領悟馬克思主義真理中升華理想信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要教育學生帶著信念學、帶著感情學、帶著使命學,真正讀出“真理的味道”,悟透“活的靈魂”,才能深刻感悟人民領袖的思想偉力、實踐偉力、人格魅力。同時,教育學生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中樹立遠大理想,還要讓其通過反復研讀、深思、悟透,以領悟與感受真理的磅礴力量,升華為自己的學習成果、知識體系和研究成果,厚植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如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如鐵、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如磐。另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引導學生從黨史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熟悉歷史,并不在于將歷史背得滾瓜爛熟,而是要在歷史反思中得出歷史啟示”。高校應開展豐富多樣的黨史學習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學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活動”和專題讀書報告會,讓學生通過對黨史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感悟黨史背后蘊藏的共產黨人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與成功的精神密碼,以及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引導他們悟透黨史主題主線,理清歷史脈絡,把握歷史規(guī)律、得出歷史啟示,做到知史愛黨愛國,不斷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毙聲r代新征程,高校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著力在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上下功夫,培養(yǎng)出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促其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以堅定理想信念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書寫壯麗青春篇章。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大學生奮斗精神的生成機理及培育路徑研究”(24KS35)、贛南醫(yī)科大學教研項目“立德樹人背景下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研究”(Jgkt2023-8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贛南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