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自覺為人民做學問
日期:2024-09-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思想和社會各領域規(guī)律的科學,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階級屬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首要的是厘清“為什么人”這一根本性、原則性問題。
立場決定看問題的視角,從根本上影響著主體對事物的判斷。不同立場的人,即便對同一問題,也會有不同看法、不同結論。一個人堅持什么立場,是由其所處地位決定的。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決定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立場是人民立場。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植根于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中華民族的知識體系、中國人民的知識體系。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要求研究人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個人研究工作同人民需要結合起來,將個人學術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發(fā)展之中,在為人民做學問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
為人民做學問,是新征程上研究人員擔負的職責使命?!白x圣賢書,所為何事?”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治學報國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華先賢倡導的“民惟邦本”“敬德保民”“尚民為先”“愛利萬民”“民貴君輕”“節(jié)用裕民”等思想,都飽含著深厚的民本思想和憂國憂民的學術品格。北宋理學家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展現(xiàn)出胸懷天下、心系黎民的擔當精神,成為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典范。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提供了廣闊舞臺和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應當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范,厚植人民情懷,培養(yǎng)“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精神,樹立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福祉而修身治學的抱負。在新征程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將研究工作聚焦于黨和國家的需求,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為人民做學問,就要走進人民之中,結合人民實踐,努力做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工作。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绷暯娇倳洀娬{,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最忌脫離人民、脫離實踐。“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好的研究成果,應當是為人民所用、為社會所用的。因此,研究人員不能關在象牙塔里坐而論道、閉門造車,或滿足于理論空轉、紙上談兵。脫離了人民、脫離了實踐,取得再多成果也是沒有意義的。要把目光瞄向人民,深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實踐之中,用心傾聽群眾心聲,回應黨和人民的需要,創(chuàng)造更多優(yōu)秀成果。
為人民做學問,還應力戒浮躁、拒絕功利。為人民做學問,要求研究人員不能僅考慮一時的學術職務晉升,不能熱衷于“蹭熱點”,什么熱就研究什么,而是要甘于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而要通過長期鉆研拿出經(jīng)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成果。這不僅需要研究人員自身提高精神境界、嚴格自我要求,還需要營造有利于研究人員潛心鉆研、安心工作的環(huán)境。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要想方設法為青年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條件,給予他們長期穩(wěn)定的支持,并加快完善人才評價機制,適應不同學科特點規(guī)律進行評價,減緩青年研究人員的群體焦慮,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為人民做學問,并非要求所有研究人員都去做應用研究或對策研究,而是要從內心增強為國為民的意識、憂國憂民的情懷、愛國報國的品質,自覺以服務黨和國家戰(zhàn)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來衡量工作成效,努力創(chuàng)造更多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優(yōu)秀成果。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審核:李建軍
網(wǎng)絡編輯:張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