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漢代文化史賦能區(qū)域社會史勃興理據(jù)
日期:2024-11-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11月9日,“漢代歷史文化與區(qū)域社會學術研討會”在江西贛州舉行。
加強出土資料與歷史研究融合
漢代是我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徐衛(wèi)民表示,與先秦繪畫藝術相比,漢代繪畫有了長足發(fā)展。在構圖、線描造型、形象刻畫、表現(xiàn)手法以及色彩運用上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體現(xiàn)出楚漢文化的浪漫色彩。這一時期的繪畫被廣泛用于宮室屋宇和墓室,繪畫內容豐富、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散發(fā)著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的時代氣息。漢代厚葬習俗使我們可以從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漢代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領略當時的繪畫藝術。
“受當?shù)刈匀坏乩項l件和人文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贛南畫像磚融合了當?shù)赝林用竦奈幕蛩?,呈現(xiàn)出一定的地域風格?!壁M州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鐘慶祿介紹,東漢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畫像磚,題材以反映墓主人的形象、地位和拜謁、宴飲、出行等生活情景為主,也有少量動物紋畫像磚,直觀形象地反映了東漢時期居住在贛南土地上的人們的生活情景和喪葬習俗。他表示,贛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磚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喪葬習俗的形成與南征百越、北方移民南遷密切相關,其墓葬形制、畫像磚風格與雕刻技法、畫像磚裝飾內容與圖像意義等均受到漢族傳統(tǒng)喪葬思想的影響。
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教授卜祥偉表示,從“君—臣—民”關系角度來看,漢唐時期社會性質變遷的內容有:士族門閥形成再走向解體,貴族政治體制向君主專治轉變,世襲精英向大眾精英轉變等。這一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思想經典形態(tài)逐漸演變?yōu)樯鐣袨橐?guī)范,主要是從平民文化向士族文化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鄔文玲表示,近年來,各地漢簡等出土資料為研究漢代歷史文化提供了深入探討的可能,區(qū)域史研究也蓬勃興起。她表示,通過對具體區(qū)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整體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整體史。未來,要加強出土資料與漢代歷史文化研究的融合,探索漢代歷史文化與區(qū)域社會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視角、新方法。
透過?;韬罟芨Q漢代生活
漢代村落空間結構是居住空間與墓葬空間并存的二元格局。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馬新表示,村落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祖塋成為農耕社會的精神重心,是村民的根系所在,這與諸子繼承制度相呼應,促成宗法血緣關系的強化與宗族組織的發(fā)展,安土重遷意識自然厚重。他介紹,漢代墓地在地面空間延展的同時,對地下空間也進行了持續(xù)開拓。除沿用“土坑豎穴墓”外,又先后演化出土洞墓與室墓兩種空間結構。
江西省漢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方浪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器物一萬余件(套),從器物功用上可分為祭祀用器、禮制用器、日用器物和明器。日用器物涵蓋了除服飾外的飲食、起居、娛樂、文化和出行等王侯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通過這些工藝精美的器物也可以管窺當時高超的手工業(yè)制作技術,為深入了解西漢中期手工業(yè)經濟發(fā)展提供了鮮活史料。
“出土器物是研究?;韬顒①R生活觀念的直接線索。”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趙藝博表示,?;韬顕鐾恋钠崞魃系凝埣y、云紋、鳥紋等紋飾不僅凸顯了其政治地位,更反映出當時貴族的生活方式。出土漆器顏色以紅、黑色為主,輔以貼金、扣銀的材料與技法,彰顯了統(tǒng)治階級的身份和地位,也體現(xiàn)了海昏侯國漆器藝術的人文精神之美。豐富的出土文字材料揭示了?;韬顚θ寮宜枷氲耐瞥绾蛡鞒?,為解讀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了重要線索。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趙明表示,?;韬顕鴽]有集中的封地,僅在?;?、鄡陽等6個縣食封戶“田租”,侯國封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此外,侯國行政官員一直沒有正式任命,沒有設置侯國專門的衙署和掾吏;海昏侯家吏也多由下一級吏員代行其事,在鄡陽縣的侯國或侯家派出機構處理與食邑相關的“田租”及其運輸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