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的理論、方法和內容
日期:2015-03-3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簡介:錢乘旦,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西方史學流脈中的“世界史”是一種“新史學”,它指20世紀60年代興起、90年代風靡的一個歷史學新分支,在很大程度上同義于“全球史”。但在世界范圍內,對“世界史”是有不同理解的,本文對此作簡單梳理。
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史”有不同的含義,人們一向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學術語境下,“世界史”是指“外國史”。中國古代歷史學中沒有“外國史”這個概念,因為在古代中國不存在“世界觀”,而只有“天下觀”。西方史學傳統(tǒng)從一開始就有“世界”的地位,因為在“西方”,從來就強國羅列,寫歷史都不可能避開“外國”。古代的東亞從來都是一國獨大,對中國來說,“外國”并不重要。這樣我們就看到,從希羅多德開始,西方的歷史差不多都是“世界史”,而中國傳統(tǒng)史學確實只寫“中國史”。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人開始意識到“世界”的存在,由此就漸漸有了“世界史”。自那以后,中國人對外國歷史的了解經歷了介紹、翻譯、留學與早期研究幾個階段,史學門類中也出現(xiàn)了“西洋史”和“東洋史”。人們對外國的歷史不再陌生了,大中學校也開始講授外國史;但作為學術領域,“世界史”是不被承認的,留學生從國外回來,教的是外國史,研究需做中國史,人們把“世界史”看作是知識而不是學術,一直到1949年情況都基本如此。
“世界史”作為學科,是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那是因為在俄國的史學傳統(tǒng)中,很早就有“世界史”了,在蘇聯(lián)歷史學體系中,“世界史”非常重要,與蘇聯(lián)本國史平分秋色。但蘇聯(lián)的“世界史”是包括本國史的,俄國歷史在“世界史”教科書中占很大比例。這個特點在中國全盤引進蘇聯(lián)體系的時候卻消失了,中國的“世界史”,成了刨除中國歷史的“外國史”。所以在中國學術語境中,“世界史”就是“外國史”。
由此我們看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們對“世界史”的理解是不同的,而20世紀60年代西方史學界又興起一種更加不同的“世界史”,這種“世界史”的最大特點就是擺脫自蘭克以來西方史學傳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的民族國家史的縱向觀察角度,提倡用橫向視野來觀察整個世界的歷史發(fā)展,它注重地區(qū)、文明、國家之間的互動和聯(lián)系,揭示遙遠空間范圍內各種事件之間的相互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和“全球史”基本上同義,威廉·麥克尼爾的一本不大的小書《世界史》是標識。
有論者將這種“世界史”視為歷史學的一大進步,認為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歷史。我不以為然?!笆澜缡贰被颉叭蚴贰敝皇?0世紀西方“新史學”中的一個流派,是歷史學大家庭中一個新的分支,它確實填補了有“史”以來歷史學幾乎沒有意識到的一個空間,即橫向的空間,因此具有很大的學術意義;但它也和歷史學其他分支學科一樣有它自身的弱點,而這些弱點也是很明顯的。
如何做“世界史”
由于對“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們做“世界史”的路徑也不同。西方史學傳統(tǒng)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寫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疊加的手段,具體可以歸納為幾種:
1.地域的疊加,即把一個個地區(qū)或國家的歷史分開寫作,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歷史。古代希羅多德、奧羅修斯等人的作品可說是這種疊加的樣板。
2.事件的疊加,把世界上發(fā)生的事一件件寫出來,放在一起,就組合成一個“世界”史。英國歷史學家馬丁·吉爾伯特的著作《二十世紀世界史》是一個例證。
3.時間的疊加,按時間順序編排內容,也就是編年史手段,中世紀歐洲僧侶常用該方法寫歷史,近代歷史學家也有這樣寫作的。
4.主題的疊加,這種疊加方式可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20世紀以來,人們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歷史關注的對象,而有些作品就把涉及不同國家的相同主題寫成一個個專題,然后合成“世界史”。這方面的典型,可以“新編劍橋某某史”為證。
5.現(xiàn)象的疊加,把世界上各種歷史現(xiàn)象加在一起而寫成“世界”歷史,美國作者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的《世界,一部歷史》就是其典型。其實斯賓格勒、湯因比等人用“文明史觀”寫成的歷史基本上也是這種疊加,但疊加的對象是“文明”。
以上所有疊加其實都是用縱向的視野觀察歷史,這是一種層疊的結構,表達的是縱向的因果關系。但新的“世界史”即“全球史”卻對歷史進行橫向的觀察,表達橫向的因果關系,強調橫向的關系與互動,所以它在對歷史進行詮釋時往往以橫向素材為依據,這是新“世界史”最大的特點。
怎樣看待“世界史”
由此提出一個問題:哪一種“歷史”更好?其實各有千秋。新“世界史”或“全球史”有其明顯的優(yōu)點:它跳出民族國家的歷史寫整體的歷史,試圖糾正縱向歷史常有的缺點,即把完整的歷史分隔成一塊一塊,破壞了歷史的完整性。它填補了以往歷史中未曾注意的內容即互動與關系,揭示人類歷史中橫向的因素,尤其是跨地區(qū)的橫向因素,這是對歷史編纂的重大貢獻。它試圖揭示地區(qū)與地區(qū)、事件與事件、時間與時間、現(xiàn)象與現(xiàn)象之間的橫向邏輯,開辟了與層疊的歷史完全不同的平鋪視野,豐富了歷史的內涵。它還力圖否定西方中心論和一切其他“中心論”,在全球化時代嘗試編寫“全球史”。這些都是它的優(yōu)點,可它也有明顯的缺陷、甚至固有的缺陷,即在書寫橫向歷史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拋棄了縱向歷史,結果從縱向的偏頗轉移到橫向的偏頗,比如在“全球史”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作品中,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內容如民族國家、工業(yè)革命等很少或不被提起,甚至連這些字眼都不出現(xiàn)。進而,揚棄民族國家歷史的立場有可能被某種意識形態(tài)所利用,為否定民族國家的當代合理性提供歷史學依據。
由此可見,縱向和橫向的歷史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說優(yōu)勢互補。作為一部完整的人類史,橫向和縱向都是客觀存在,并無“先進”“落后”之分。我不會把不同的視野、不同的方法比作登高爬山,一個臺階比另一個臺階高;我寧愿把它們比作流水成河、匯入大海,因此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