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二区亚洲精品_无码一级精品影片_A级欧美黄片免费观看_亚洲人妻古典系列

探求真理 發(fā)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相對均質化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日期:2024-05-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現代國家是在人人平等理念之上構建集體生活秩序的。對于差異性和同一性的追求貫穿于現代國家的建設之中。人類需要在差異性的基礎上建構同一性,在集體的共同性中實現自身的個性需求。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有效化解國家同一性與民族差異性之間的張力與沖突,既需要構建其內部的同一性,建設同一的集體生活制度和文化理想,也需要承認和尊重內部的差別和多樣性,建設流動的族群邊界與包容的社會結構,從而塑造各民族多元一體的生產與生活樣態(tài)。多民族的現代國家建設,正是各個具有差異性的族群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集體生活秩序的過程,通過政治的結合與經濟、文化的融合成為一個國族,形成超越各個族群多樣性的國族認同,使國家認同與各民族的公共文化認同實現同構,以保證自身的穩(wěn)定和連續(xù)性。因此,多民族國家需要通過包容差異的制度安排,建設開放、流動的社會結構,實現多種差異性的動態(tài)和諧,使各個民族與族群在相互尊重異質性基礎上實現對同一國族的忠誠和認同。

  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而言,在承認相對異質性、尊重多樣生活方式權利的基礎上,通過相對均質化治理,公平對待每一個公民,是增強各族民眾對國族共同體認同感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在差異性的基礎上建設共同的道德理想和制度安排,打破各民族的空間分異與心理距離,維護社會的團結和凝聚力。

  第一,中華民族需要以“中華”為基礎,為各族民眾構建起同一的公共文化理想。國族是一種基于想象的共同體,需要內在的公共文化精神和價值共識來予以支撐?!爸腥A”在古代中國有著適度、合理、文明、公正、恭敬、寬容、守禮等內涵,是中國的各個民族在歷史上共享的價值理念和聯(lián)結紐帶,可以為我國各族民眾提供共同行為的規(guī)范性期待。中華民族需要從歷史的文化共同性出發(fā),將“中華”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建設超越各個族群的公共文化,使之成為差異性文化基礎上的文化同一性,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信仰與精神信念。中華民族需要通過共同價值聯(lián)結每個社會成員,形成指向公共利益的理性觀念和價值取向,促成成員間的彼此忠誠與相互認同,提高國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中華民族需要以個人權利平等理念為基礎構建同一化的公共管理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F代社會中的平等應該是個人意義上的平等。中華民族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所有成員所擁有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同質化的。中華民族需要在公民權利平等這一同一性理念之上對所屬空間實施公平而有效的管理與服務。國家所制定的規(guī)范應平等適用于所有公民。領土范圍內的所有公民應該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我國應維護公民個體的平等權利,消除社會中存在的排斥與不公平,消解區(qū)域、城鄉(xiāng)、族群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分異,避免因資源分配造成族群間隔和社會心理疏離。

  第三,塑造各民族對公民身份的認同,推進我國公共生活的法治化和理性化。健康穩(wěn)定的社會公共生活需要從平等的理性個體合作的角度理解社會秩序,使人能以平等的身份進入公共空間,能夠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進行自我利益表達,從而推動各界民眾的理性溝通與互相理解,增進社會融合。中華民族應以公民而非族群為基礎性的社會身份,建設包容、平等、開放的公共生活,從而創(chuàng)造不同民族群體之間互動和共融的機會,使社會能在多元化和異質性的基礎上實現集體生活的和諧有序。中華民族需要淡化民族身份,建設相互受益的有機社會結構,防止人們文化差異的固化和政治化,避免因文化差異形成隔離化的社會空間和相互敵視的民族情緒。

  第四,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風俗,推動各民族的互嵌融居。漢、滿、蒙等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具有宗教、語言、習俗、體質、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國族的特點應該是公共管理的均質化與文化多樣性的結合,將不同民族群體整合成結構關聯(lián)、平等互動的整體,而不是消除內部的差異性和特殊性。中華民族應承認、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包容人們的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族裔等差別,鼓勵人們跨越不同文化單元和族群空間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推動不同民族間的平等交流和合作。國家應避免對族群身份進行認定,消解人們對族群界限的過度關注,打破異質性因素對彼此交往造成的壁壘,實現各個族群的相互融通。

  第五,推動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消除民族地區(qū)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qū)與內地之間的空間分異和經濟距離。我國的共同富裕是包含著各族民眾在內的所有民眾的共同發(fā)展與繁榮,是在構建和諧、互助的社會關系,實現各民族普惠式的經濟增長。邊疆民族地區(qū)大都有大漠、高原、戈壁或山脈等的地理阻隔,交通不便,經濟長期得不到快速發(fā)展。我國需要尊重市場和社會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促進經濟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市場信息的互聯(lián)互通,提高民族地區(qū)的內生性發(fā)展能力,改善邊疆民族地區(qū)與內地經濟發(fā)展的空間分異狀況。我國的共同富裕建設需要探索激勵性的制度安排,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推動跨境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激發(fā)民族地區(qū)各類市場要素的發(fā)展活力,實現各民族經濟的一體化發(fā)展。

  中華民族的相對均質化治理是在尊重公民平等權利基礎上的治理,是在塑造同一化的公共文化理想和集體生活制度,以公共性聯(lián)結每個社會成員,使多種差異性在國家的集體生活中能夠和諧并存,使多民族的集體生活得以可能。國族不是在消滅差異,不是在塑造完全同一的、同質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而是在構建公共性的管理制度,創(chuàng)立具有同一性的公共文化,建構起尊重民眾平等權利、包容差異的民族團結的生產路徑。中華民族的相對均質化治理是公共管理的均質化與私人領域自主化、多樣化的結合,是在推動民族間互嵌社會結構的形成,實現民族間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與和諧共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北地區(qū)跨界民族的公共服務滿意度及其對政治認同的影響研究”(19BZZ034)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