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歌翻譯見證中法文化交流
日期:2024-10-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文學作品的翻譯是重要的一環(huán),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翻譯家,葉汝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家學氛圍的影響下,早年的葉汝璉接受過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為他打下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葉汝璉的中學時代正值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步步升級,對于時代動蕩和亂世流徙的沉痛體驗,從他早期詩作《詩三首》《哀歌》和《感事》中都可見端倪。在抗戰(zhàn)期間,為了躲避戰(zhàn)禍,像許多普通民眾與知識分子一樣,他輾轉來到西南后方繼續(xù)求學。
1942年,葉汝璉考入抗戰(zhàn)南遷至昆明的中法大學,師從法國漢學家邵可侶,這是一位與蔣夢麟、徐悲鴻、吳宓等中國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都有著密切交集的法國學者,在20世紀40年代既擔任昆明中法大學的法文教授,又兼職云南大學校長秘書,是當時中國教育界和知識分子圈子所熟悉的“中國通”。在邵可侶的引導下,葉汝璉開始了對于法國現(xiàn)代文學的研究。在學業(yè)之余,葉汝璉還成為了《中法文化》月刊的編輯,該刊物1945年8月創(chuàng)刊,撰稿人多有留法經(jīng)歷,對法國和法國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如吳達元、林文錚、陳定民、王佐良、楊周翰等,登載的文章多為文學翻譯、評論和創(chuàng)作,一時之間成為中法學人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20世紀40年代這一時期,除了西南聯(lián)大的建立之外,包括中法大學在內(nèi)的其他高校也紛紛南遷,昆明聚集了一大批著名學者和文化界重量級人物。他們既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在動蕩年代為青年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資源和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葉汝璉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嶄露頭角的,他譯詩作詩,展現(xiàn)了作為詩人的天賦和翻譯家的風采。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xiàn)代詩的“白銀時代”,葉汝璉和作為同窗兼好友的王道乾一道,成為這一詩歌創(chuàng)造潮流中別具一格的詩人。
1946年,葉汝璉獲得法國文學學士學位,同年,中法大學從昆明遷回北京,葉汝璉也隨學?;剡w北京并留校任教。1948年,中法大學解散,其法文系并入北京大學,葉汝璉任北京大學西語系助教,兼任文學院院長辦公室秘書。1971年,北京大學恢復了其西語系講師的職位,并任命他為西語系歐洲文學史研究室研究員。1980年,應武漢大學劉道玉校長邀請,葉汝璉南下武漢,主持創(chuàng)建了法國問題研究所,受聘成為武大法語系法國文學教授,并于1983—1985年間出任《法國研究》季刊主編。
1983年,葉汝璉在武漢主持舉辦了兩位法國詩人維克多·謝閣蘭和圣-瓊·佩斯的國際研討會。1988年,他又主持了關于蘭波作品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同年,法國漢學家安田樸就葉汝璉對于蘭波詩歌《元音》的中文翻譯發(fā)表一篇題為《蘭波,散文詩與詩歌的翻譯》的論文,詳細解析了葉先生在該譯文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兼顧原文精神與形式的卓越水準。1986年,葉汝璉出任《國際詩壇》雜志編委,隨后又擔任了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值得一提的是,葉汝璉還在保羅·克洛岱爾之友協(xié)會、圣-瓊·佩斯之友協(xié)會等法國學術組織中擔任通訊研究員。因為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特殊貢獻以及在法國詩歌翻譯領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1989年,葉汝璉被法國政府總理授予棕櫚葉教育騎士勛章。
除了學術成就外,葉汝璉在育人方面也可稱得上“桃李滿天下”,在堪稱中法教育交流典范的武漢大學“中法博士班”上,葉汝璉擔任中方老師。后來,來自珞珈山的中法博士班漸漸開枝散葉,為中國高校培養(yǎng)了大量的學術精英。1990年,他獲得了武漢大學頒發(fā)的法國語言文學教學研究高級榮譽證書。從武漢大學退休后,葉汝璉仍從事部分學術指導性工作,關注文壇動向,孜孜不倦地從事詩歌譯介工作。
葉汝璉作為詩歌翻譯家,自己也是詩人。在昆明中法大學期間,除了從事《中法文化》月刊的編輯,他還積極發(fā)表自己的作品和譯作。抗戰(zhàn)勝利后,葉汝璉在北平中法大學執(zhí)教,結識了后來《紅樓夢》法譯本審校者,時任法國領事館首席譯官的漢學家鐸爾孟,在后者的推薦下,他開始接觸圣-瓊·佩斯、謝閣蘭和保羅·克洛岱爾等人的詩歌。在此期間,應卞之琳的邀請,葉汝璉參與翻譯了法國超現(xiàn)實主義作家阿拉貢的詩歌以及長篇小說《共產(chǎn)黨人》。
在武漢大學期間,葉汝璉的詩歌翻譯和研究進入到了新的階段。1990年出版的專著《法國現(xiàn)代詩和古典詩》,集中收錄了葉汝璉詩歌譯介。該書通過翻譯和評論相互交替的方式,對蘭波、阿波利奈爾、阿拉貢、艾呂雅、亨利·米修、勒內(nèi)·夏爾等法國近現(xiàn)代重要詩人的作品思想、風格與特征進行了深入的介紹。此外,在該書中,葉汝璉對于圣-瓊·佩斯和謝閣蘭的作品的譯介工作,幾乎有著在詩歌譯介和研究領域開疆拓土的意義,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語料依據(jù)和研究基礎。
《圣-瓊·佩斯詩選》這部專著直到葉汝璉離世一年后才得以出版,飽含了他對于這位法國詩人的熱愛和心血。在論及圣-瓊·佩斯對于法國文壇的重要地位時,他將這位詩人和其他法國現(xiàn)代詩人及作家進行一番精彩的比較:“阿波利奈爾一生纏綿地唱絕愛情的挽歌;克洛岱爾的宗教信仰給他的詩歌、戲劇的色彩也太重了;馬丁·杜加爾紀念碑式的巨構也太干凈了;加繆臨了還是迷走在過于狹窄的真誠之中;再說薩特,我們可以說他陷入論證,而到晚年猶未能自拔,正如瓦雷里的無情智慧令他自己也動彈不了,近似麻木。于是,20世紀,經(jīng)過無數(shù)的誤解,終于發(fā)現(xiàn)一位難能可貴的詩人阿列克西·圣-雷雪·雷雪,也就是后來的圣-瓊·佩斯?!睆倪@樣高屋建瓴、發(fā)人深省的評述中,足見葉汝璉對于圣-瓊·佩斯的推崇以及他對于西方文藝創(chuàng)作脈絡的真知灼見。
除了詩歌譯介和研究,葉汝璉在武漢大學工作期間,還出版了個人詩集《舊作新詩鈔》,這部詩集分為“斷弦集”和“續(xù)斷弦集”兩個部分,分別搜集了詩人在青年時代和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詩作。該書一經(jīng)出版,便受到法蘭西學院院士程抱一和巴斯蒂女院士等海內(nèi)外學者、詩人以及出版界的贊譽。誠然,在中國現(xiàn)代詩發(fā)展史中,除了詩歌翻譯家的身份,葉汝璉還是一名真正的詩人。他和王道乾、羅大岡、覃子豪和沈?qū)毣瘸錾碛谥蟹ù髮W的詩人常常因為學者的光環(huán)而被隱去了詩人的本質(zhì)。而嘗試還原中國現(xiàn)代詩發(fā)展歷程原貌的研究者,常常過于注重英美詩歌的影響而忽視法德詩歌的營養(yǎng),以至于提及40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詩,只知“九葉詩派”而忽略了其他。但事實上,以葉汝璉為代表的“學院派詩人”,同樣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功不可沒。
中西學養(yǎng)兼?zhèn)洌簧鷮懺娮g詩,孜孜以求,誦詩育人,筆耕不輟,葉汝璉先生誠然是吾輩學人之楷模,作為詩人和詩歌翻譯家的他,是中法文化交流史名副其實的見證者。
(作者系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區(qū)域與國別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