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擁有物與自我的分離
日期:2021-03-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世間痛苦之事,除了“想要而不得”,當屬我丟了我的“最愛”。比如,失去心愛玩具的兒童會號啕大哭、不知所措;相戀的愛人分手后,會覺得痛不欲生;離開工作崗位的中老年人會覺得自己的一部分被掏空了,并在很長時間內(nèi)無法恢復。而這種痛苦,除了心理上的,還包括生理上的。比如,生活中有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便是當老年人從家里搬到養(yǎng)老院后,即使是身體康健的老人,身體機能也會衰退得厲害,很容易生病、住院。
上述現(xiàn)象都屬于個體和已經(jīng)同個體的自我廣泛交織在一起的心理擁有物之間的分離。心理擁有物是指個體在心理上覺得是屬于自己的客體。那么,為何兩者之間的分離會給個體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消極影響呢?相關(guān)理論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間接答案。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體的擁有物決定了他們是誰。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相關(guān)研究也指出,個體傾向于把擁有物歸入自我概念之中。與之相似,占有和自我知覺的研究者指出,個體傾向于把物體納入他們的自我身份中。還有研究者指出,珍惜擁有物作為自我的標志,對自我的持續(xù)培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研究者認為,對于個體而言,“我”和“我的”之間的這種緊密聯(lián)系的出現(xiàn),源于嬰兒控制物品的內(nèi)在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比如,一個很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當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如果別人拿自己的玩具,小朋友就會有強烈反應,并大聲喊:“這是我的!”心理擁有物在所有者的身份認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它們成為個體延伸自我的一部分。詹姆斯(James)詳細論述了“我”和“我的”之間的關(guān)系,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是所有他認為是自己的總和”。如果這些擁有物一直存在并保持良好,個體就會覺得自豪;如果這些擁有物損壞或者喪失,他就會情緒崩潰?;趯π睦頁碛形锓亲栽笓p失(如自然災害和偷竊)的研究表明,人們經(jīng)常為失去財產(chǎn)而悲痛。例如,入室盜竊的受害者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哀悼被盜的財物,他們會報告自己有憤怒的感覺,并感覺失去了一部分生命。盡管心理擁有感通常被認為存在于個體和物質(zhì)實體之間,但對于非物質(zhì)實體,如思想、言語等,個體也可以感覺到擁有。例如,Isaacs很早就觀察到兒童對童謠和歌曲的擁有感,兒童認為如果自己是第一個聽到了一首歌謠的人,這首歌謠就是他的,其他人沒有得到允許是不可以唱或者聽的。此外,對于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個體而言,他們也會對他人產(chǎn)生心理擁有感。比如,朱瀅和張力考察了中國人的自我參照效應和母親參照效應。在他們的實驗中,呈現(xiàn)給被試不同的形容詞,讓被試判斷這些詞語是否適合自己或者自己的母親,最后讓被試回憶這些形容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對于中國被試而言,對評定自己的形容詞和評定母親的形容詞的回憶結(jié)果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就說明,對于中國人而言,母親是在個體的擁有范疇中的,是被“我”所擁有的。
那么,當面對自我和心理擁有物之間的分離時,個體應該如何科學地應對呢?首先,個體可以舉行一次和擁有物之間的分離儀式。在心理學看來,這種儀式更像一種心理暗示,代表著告別。和心理擁有物之間的分離對個體來說是一部分自我的喪失,會給個體帶來痛苦。而分離的儀式能夠給個體帶來一種分別的緩沖,讓個體開始從心理上和擁有物說再見,從而緩解心中的焦慮和不安,并寄托對未來美好的祝福。在分離的儀式中,個體可以看著要分離的擁有物或者想象要分離的擁有物,對它說:“感謝你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中,你的出現(xiàn)帶給了我無限的快樂,你對我有著很特殊的意義。謝謝你!現(xiàn)在,我們不得已要分開了,我很不舍得你,相信你也不舍得我。同時,我愿意嘗試接受這種不舍,我會把你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相信,你也希望我的未來更美好,我也堅信在你的祝福下,我會過得很好。謝謝,再見!”
其次,尋找可代替要分離或者已分離擁有物的小物件。自我和擁有物的分離可能會導致人格的萎縮。如果和個體分離的擁有物對個體而言非常重要,可以通過尋找可代替的小物件來解決。通過想象的方式,讓個體已經(jīng)分離的擁有物投射到一個小物件上,看到這個小物件就好像看到了分離的擁有物。進行投射的時候,個體需要先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物件,接下來,以想象的方式將分離的擁有物的“核心靈魂”通過一個類似吸塵器的東西抽取到自己選擇的小物件上。之后,個體需要對這件新物件說:“我知道你就是我之前最喜歡的(物品名稱),現(xiàn)在你換了一種方式繼續(xù)陪伴我,謝謝你!”
?。ㄗ髡邌挝唬何鞅泵褡宕髮W教育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