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蜀記》:史書外的四川
日期:2021-04-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3月20日,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三聯(lián)韜奮書店主辦的蕭易《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新書首發(fā)暨分享會在成都舉行。該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推出。
大眾熟悉的歷史,往往是以通史的方式書寫。比如,漢朝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延續(xù)400余年,其歷史被縮略在《漢書》與《后漢書》中。史學家分配給蜀地的章節(jié),則更為有限。直至今日,大眾對于漢代蜀地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列備五都”“錦官城”“文翁興學”“文君當壚”幾個關鍵詞上。作者在書中選擇了一些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掘以及荒野田疇遺址,試圖從微觀剖面解讀蜀地歷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它的故事,來源于某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段。
全書以微觀寫史,娓娓道來,引入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繼而通過出土文物復原歷史細節(jié)。例如,宋代篇中的“西蜀夢華”章節(jié),通過彭州金銀器窖藏,講述了董氏家族的悲歡離合。四川出土的宋代金銀器數目占全國一半左右,數目為何如此之多?金銀器窖藏之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歷史?在書中,讀者便能找到答案:800多年前,聽聞蒙古鐵騎入侵的消息,董宅將金銀器埋在地下。他們或許沒有想到,在四川許多地方,驚慌失措的宋人紛紛將金銀器、銅器、瓷器掩埋起來。然而,戰(zhàn)爭的殘酷遠超人們想象,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再也沒有機會取走當年的埋藏。精美的窖藏被塵封在地下,同樣被塵封的,還有宋人精致的生活——推杯換盞、觥籌交錯。
作者在書中對諸多遺址進行了梳理與定位。寶墩古城是中國第四大史前古城,有力證明了成都平原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源頭;金沙遺址共出土金器200余件,為商周時期古遺址出土金器最多;中國現(xiàn)存漢闕45處,其中24處在四川,最為集中,獨占中國漢闕半壁江山。迄今全國共發(fā)現(xiàn)百余座畫像棺,九成在四川;四川漢代崖墓的數目為中國之最,畫像磚的出土數目也是中國最多。
專家認為,作者十余年的考古尋訪,匯成這本《尋蜀記》,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將4000余年的四川歷史作了有序梳理。與其他寫四川的書籍相比,《尋蜀記》從考古進入四川歷史,從遺址解讀巴蜀文化,書中的考古發(fā)掘大多是作者參與的,而那些荒野中的遺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訪、整理的。
以萬佛寺為代表的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造像的空白;瀘州市是四川乃至中國宋墓最集中的區(qū)域之一,又以瀘縣、合江兩縣數目最巨;彭州窖藏金銀器350件,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宋代金銀器窖藏。而四川總體窖藏金銀器近500件,約占中國宋代出土金銀器一半;瀘州市瀘縣,境內有明清龍橋141座,是中國最集中的明清龍橋群。
2020年,四川省完成了最新的文旅資源普查,此次普查總監(jiān)李忠東介紹,共普查出六大類文化資源305.74萬處,旅游資源245742處,其中新發(fā)現(xiàn)新認定6.51萬處;評定優(yōu)良級旅游資源46977處,其中五級旅游資源1864處。
作為此次普查的特聘專家,作者完成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摩崖造像專項報告》。他認為,四川是石窟大省,其分布點位與數目是中國最多的省份之一?!耙环矫妫拇ǚ鸾淌叽蠖酁槭⑻埔院笞髌?,堪稱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闋;另一方面,也是中國道教石窟最集中、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區(qū)域之一?!彼拇ㄊ邞摰玫礁嚓P注。
2020年,作者2018年出版的《知·道——石窟里的中國道教》一書與斯內克瑞士出版公司、俄羅斯白房子出版社簽約法文、德文、俄文版權,將于兩年內在歐洲出版三個語種。中國道教石窟存世數目不足佛教石窟百分之一,但恰恰就是這些鮮為人知的道教石窟,宛如中國道教歷史的縮影。成都是道教發(fā)源地,四川是道教石窟延伸最長、造像最精的區(qū)域,通過作者梳理,它們被精準地介紹到海外。專家指出,四川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遺址眾多,如何把這些珠玉串聯(lián)起來,介紹出去,讓讀者知道除了大熊貓、變臉,四川還有中國最多的漢闕,填補空白的南朝造像,最多的宋代窖藏,讓讀者對于四川有更全面、立體的認識,是考古學人的使命和任務。
(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