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吳宓的精神世界
日期:2021-03-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訊(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程喆)3月15日,西部風情文化傳媒影視藝術中心等主辦的“紀錄片《一代國學大師吳宓》拍攝籌備工作會議”在西安舉行。與會人員圍繞吳宓先生的生平與學術成就、精神世界的藝術呈現(xiàn)展開交流。
語言文字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學貫中西,必由此始。吳宓是中國“比較文學”的奠基人,與湯用彤、陳寅恪并稱“哈佛三杰”。吳宓精通數(shù)門外語,采用語言學方法進行跨文化研究,開創(chuàng)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之先河。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921年吳宓留學歸來后,致力于闡發(fā)中國哲理和文藝美術精神。他解釋道:“夫西方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東方有釋迦及孔子,皆最精于為人之正道,而其說又在不謀而合。且此數(shù)賢者,皆本經(jīng)驗、重事實,其說至精確,平正而通達。今宜取之而加以變化,施之于今日,用作生人之模范。人皆知所以為人,則物質之弊消,詭辯之事絕,宗教道德之名義雖亡,而功用長在,形式雖破,而精神猶存,此即所謂最精確、最詳贍、最新穎之人文主義也?!眳清祻娬{要一方面發(fā)掘中國人文傳統(tǒng)中恒在的精神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一方面吸納融合異質文化中的合理成分,進而推進中國文化的生新與創(chuàng)造。1926年1月,吳宓在清華《研究院發(fā)展計劃意見書》中指出今日國學研究的兩重目標:第一重是對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運用現(xiàn)代學術理念、方法進行整理綜合,并從中發(fā)明中國經(jīng)史文藝特有的精神和價值;第二重是在人文主義的視域下,立足現(xiàn)代中國,以儒家學說為根本,秉持對中西方道德倫理趨同的人文確信,折中調和,斟酌去取,嘗試建構起一套道德、社會和人生的新秩序。為此,他一再說:“將來世界文化必為融合眾流,而中國文化之特質,厥為納理想于實際之中之中道。吾儕就此發(fā)揚光大,使中國文化得有以貢獻于世界,是為吾儕之真正職責,亦不朽之盛業(yè)。”
吳宓畢生從教,培養(yǎng)了一大批諸如錢鐘書、季羨林、徐中舒、李健吾、曹禺等著名學者,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西部風情雜志社社長朱寶琦表示,吳宓是一位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的一代國學大師,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詩人、紅學家和“文博古今,學貫中西”的文化學者,人們有義務、有責任、有擔當,弘揚傳承吳宓先生的不朽精神。
在現(xiàn)場探討中,與會嘉賓一致認為該片的拍攝將對探索吳宓先生的精神世界,以及對當下堅定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