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三味”
日期:2021-04-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
魯迅當(dāng)年讀書,其師壽鏡吾傳下訓(xùn)誡:“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焙笱赜脼槿稌莸酿^訓(xùn)。
三味書屋曾是魯迅讀私塾的地方,在他少年時代,從12歲時起,幾乎有六年時間往返此地求學(xué)。這間書屋我曾去拜訪過,因為受保護(hù)的緣由,屋內(nèi)擺設(shè)不能觸摸。比如魯迅親手刻著“早”字的那張桌子,被鎖在屋里,不得近前打量,也就無法親身體驗。
關(guān)于“三味”的由來,有三種解釋:其一,出自“三昧”,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原是一種外來音譯的佛教語言,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指誦讀佛經(jīng)、領(lǐng)悟經(jīng)義的三重境界。其二,源于宋代李淑的《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林辰在《魯迅和三味書屋主人》中取義為:“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逼淙?,便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的解析:“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個中三味,既涵蓋了蕓蕓眾生之俗味,又囊括了思想精神的品位,頗顯意味深長。
魯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昌坊口,“三味書屋”匾橫懸于房梁上,匾額之下掛一幅松鹿圖,兩旁木柱上各有一副聯(lián)子:“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在魯迅眼里,其師壽鏡吾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xué)的人,為人與治學(xué)對其影響很大。
魯迅讀的家塾原為“三余書屋”。說起“三余”的出處,要追溯到三國時期,有位叫董遇的人常勸他的學(xué)生,利用“三余”讀書,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教誨學(xué)生只爭朝夕,愛惜時間。后被壽鏡吾的祖父改名為“三味書屋”?!叭丁崩镒龅氖虑椴⒉粡?fù)雜,讀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見一斑。無非“我就只讀書,正午習(xí)字,晚上對課”。先生的苛刻也并非嚴(yán)酷,在魯迅筆下,先生甚至是那么和藹可親:“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
父親去世以后,魯迅就再也沒去三味書屋讀書,他告別鄉(xiāng)親,去國求學(xué)。時間慢慢消逝,只剩下那些泛黃紙頁,那個帶著歲月陳跡漸漸模糊的“早”字,那被先生一讀到“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便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的極好文章,那段韻味猶存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