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經驗
日期:2021-04-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國際理解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而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際理解教育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構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是各國國際理解教育的中心工作。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既是一種新的課程設計思想,也是一種新的課程實踐體系。其核心在于以國際理解理念指導學校課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全球素養(yǎng)。從比較的視角討論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問題,總結主要國家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經驗,有助于加深我們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認識。
課程建設需政府及社會共同參與
各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中,不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訂了有關國際理解教育的法案和政策文件,一些在國內具有影響的全國性教育組織也都參與到國際理解教育的推行當中,紛紛出臺國際理解教育的報告、意見,這都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導。同時,許多國家的政府及非政府組織機構還提供各種相關項目服務,積極推動本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發(fā)展。
美國聯邦政府及州政府通過頒布相關教育法案和文件報告,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目標、內容及實施方式,并劃撥專項經費開發(fā)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具有民間性質的全國教育協(xié)會、全球教育論壇、亞洲協(xié)會等機構還制定了有關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教學的指南。英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國際理解教育的政策報告,對國際理解教育在中小學各門學科課程中的滲透方式及要求進行了說明,并實施了“全球學?;锇殛P系”項目、“世界教室:發(fā)展教育中的全球伙伴關系”項目等,以鼓勵英國的學校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學校建立伙伴關系,為學校開發(fā)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提供資源和指導。中國相繼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政策文件,把國際理解教育提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層面。各地方政府則在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導下,積極進行研討,制定了加強本地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意見,對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提出了具體指導。一些社會組織如北京王府公益基金會、全球化智庫與南南國際教育智庫研究院等,也參與到了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實施中。
旨在培養(yǎng)有全球素養(yǎng)的國家公民
各國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都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即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究竟是培養(yǎng)世界公民還是合格國民?為此,美國、日本學術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出現了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盡管存在著學理上的爭論,但實際上各國都不可能脫離國家立場去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各國也認識到國家公民與世界公民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只有合格的國家公民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目前各國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均明確要求培養(yǎng)具有全球素養(yǎng)的國家公民,因此各國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目標有著很大的共性,即基于民族性來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在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上,大多數國家一般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闡述的??傮w而言,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目標包括使學生具有國際理解知識,了解本民族文化,了解世界歷史、世界地理、國際政治經濟、國際組織機構的作用等;使學生具有國際理解能力,如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能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信息處理與批判能力等;使學生具有國際理解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認同本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認識全球關聯的重要性,具有全球責任感,養(yǎng)成寬容、尊重人的生命、公正、真誠等品質。
課程內容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課程目的決定著課程內容。各國在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內容方面也有著相似性,即主張課程內容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為原則,既要加深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了解本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其他民族及國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美國2010年修訂的《國家社會科課程標準:一個教學、學習和評價的框架》把社會科的國際理解教育內容從范圍層面上表述為個人—地方—國家—國際的同心圓結構。英國政府頒布的《發(fā)展學校課程中的全球維度》對所提出的國際理解的八個關鍵概念(多樣性、全球公民意識、沖突解決、社會公正、價值和觀念、可持續(xù)發(fā)展、相互依存和人權)的具體要求也是從自己—他人、本地—全球的角度來進行闡述的。中國各地方政府出臺的有關指導意見都明確要求以“民族情懷,世界眼光”為核心來開發(fā)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強調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內容應包括本民族文化,不同民族、國家及地區(qū)的文化,全球性問題,國際組織等。
總之,對各國來說,民族文化的傳承、對外來文化沖擊的應對及日益多元的社會現實均要求本國學生學會理解本民族和本國文化,各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不斷加強又要求本國學生學會理解他民族和他國文化,形成全球視野。因此,各國在對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內容的認識與選擇上存在著共性,都要求兼顧本國和全球的需要。
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實施方式
各國都采取了多樣化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實施方式。美國許多中小學開設了國際事務、國際研究、國際學習等專門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供學生選修,讓學生深入探索其他國家及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了解國際問題。英國中小學以政府頒布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文件為指導,積極將國際理解教育滲透入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地理、公民、信息技術等課程教學中。澳大利亞中小學注重結合國際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國際日來開展各種國際理解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如“千年發(fā)展目標”“貧困和公平貿易”“世界濕地日”“世界文化多樣性對話與發(fā)展日”等。中國中小學在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上顯得尤為活躍,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開發(fā)了由“六大中心概念”(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社會公正性、糾紛性、變化性、稀少性)和“五大學習領域”(民族文化理解、異文化理解、人權教育、和平教育、環(huán)境教育)構成的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內容體系。
從課程實施模式來看,各國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學科課程實施模式,包括專門開設一門新的學科課程“國際理解教育”,及在現有各個學科之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2)活動實施模式,即以國際理解教育為主題來統(tǒng)整相關學科內容,以活動方式來開展教學。(3)學校文化環(huán)境建設模式,即營造國際理解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這三種模式適應了學校的需要,有助于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學校整個教學體系中,多方位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素養(yǎng)。
以多元化為課程評價原則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評價是國際理解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和提高國際理解教育質量有著巨大作用,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評價問題。一方面,各國國內一些有影響的教育機構及組織從教師、學生、課程、學校等方面,開發(fā)了國際理解教育的評價標準及方法,以考察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如美國的VIF國際教育公司開發(fā)了一套K-12年級學生全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指標體系,提出了各年級的全球知識、能力、態(tài)度與價值觀維度的具體要求,以作為對學生評價的標準。英國最有影響的非政府組織之一——樂施會在出版的《課堂中的全球公民:教師指南》中制定了KWL(Know—Want to know—Learned)網格、全球公民技能表、評價輪等針對學生全球素養(yǎng)的評價方法。另一方面,各國政府、民間教育團體及慈善機構還通過設置相關獎項來對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如美國亞洲協(xié)會和高盛基金會設立了“國際教育卓越表現獎”,以獎勵在國際理解教育領域有著突出表現的州、各級學校、機構或個人,旨在樹立國際理解教育的榜樣,推廣成功經驗。該獎項有著明確的獲獎選擇標準,其中專門設置了針對學校的小學/初中獎和高中獎,這兩個獎項的獲獎標準也是衡量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實施情況的主要標準。英國則有教育部資助、文化教育協(xié)會執(zhí)行的國際學校獎,約克郡和亨伯全球學校協(xié)會創(chuàng)設的全球學校獎等。這些獎項各自都有一套評價標準,目的都是促進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建設。
總的來說,各國在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評價上,大多由政府或影響較大的專業(yè)團體來出臺評價標準及方法,并以多元化為主要評價原則。具體表現在:評價內容不僅關注學生國際知識的掌握和國際理解思維的成長,而且更重視學生國際理解能力的發(fā)展及國際理解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評價方法除了紙筆測驗的形式外,還運用側重口頭表達的研討與辯論、匯報與演講,書面表達的論文與研究報告,體驗與行動的角色表演、實驗或調查等方法來全面考查學生;評價對象涉及學生、教師、學校等;評價主體則包括教師、學生自身、小組合作伙伴、社區(qū)或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注重開發(fā)豐富的課程網絡資源
為了提高國際理解教育質量,各國非常強調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注重開發(fā)豐富多彩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資源。美國的谷歌文學之旅(Google Lit Trips)是一個知名的全球教育科技項目,該項目基于谷歌地圖創(chuàng)建沉浸式3D文學實地旅行,旨在幫助孩子們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學著作,在虛擬世界中沿著文學人物的文化之路旅行。通過在谷歌地圖上放置標記,追蹤文學作品中角色的旅程,并在這些標記上填充各種各樣的補充資源,學生們可以“作為虛擬乘客”在角色所經歷的同一旅程中“一路前行”。中國也在深入探討網絡背景下的國際理解教育問題,不斷開發(fā)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網絡資源。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中就包括有了解國外歷史文化的內容。許多中小學都積極通過廣播臺、校園網、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來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如杭州大成實驗學校將國際理解教育延伸到學生QQ群,通過開設國際理解空中課堂,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教育。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小學則在校園網上建立了國際理解教育專題網站,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宣傳及國際理解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計算機網絡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接觸世界的重要渠道,對學生全球素養(yǎng)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因此,除了教師和學生的家庭及身邊的社區(qū),信息技術在國際理解教育中越來越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成為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重要資源。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