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地名保護名錄藏著一部“編年史”
日期:2023-10-09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 深圳特區(qū)報首席記者 秦綺蔚
地名,不僅是城市重要地標,還往往被賦予物理意義之外、歷史視野里的另一種高度、寬度與厚度。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從新石器時代咸頭嶺遺址、深圳最早古縣名“得寶而安”,到“紅色遺跡”白石龍、沙魚涌等,再到改革開放印記孺子牛雕像、前海石……鵬城的文化根脈、鄉(xiāng)愁記憶,藏在無數(shù)地名里,融入了城市生命。
近日,深圳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深圳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本次擬入選的共112個地名保護名錄,根據(jù)《地名管理條例》(2022年),對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具有紅色革命和改革開放特色的地名進行了評定,并經(jīng)網(wǎng)絡投票、征求意見、專家論證所形成,包括63個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地名、17個紅色歷史地名、32個改革開放地名。
112個地名,跨越7000載,串聯(lián)起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構成了一部厚重的深圳“編年史”。
比如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地名,從深圳市域有人類居住痕跡起統(tǒng)計至近代,反映了滄海桑田之變。
咸頭嶺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不僅是深圳古文化的源頭,其I段的遺物更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有準確年代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遺物。寶安是深圳地區(qū)最早的古縣名,最早可追溯至東晉咸和六年(331)建縣?!吧钲凇睘楣糯恿?,據(jù)考斷應為今布吉河,深圳墟、深圳墩臺及之后的深圳站、深圳鎮(zhèn)、深圳市均得名于此。而現(xiàn)在的“深圳河”,古稱羅溪、滘水,首見記載于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附加地圖。
深圳的移民文化,古而有之。龍崗被譽為“珠三角客家之都”,最早見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歸善縣志》記載神龍從梧桐山騰飛后降落于“龍岡墟”。牛湖、三洲田、對面喊、固戍、湖貝、甲岸、蘭水壆、半天云、西湖塘、鶴湖新居、大萬世居、龍?zhí)锸谰拥鹊孛?,充滿鄉(xiāng)土氣息,承載了村民開基立村又不忘先祖故地的深情,是民俗研究的“活化石”。內伶仃島、宋少帝陵、左炮臺、中英街、羅湖橋等,留下的是一部榮辱興衰、飽經(jīng)風霜的畫卷。
深圳紅色資源深厚,坪山、新屋嚇、山廈、王母圍、沙魚涌、陽臺山、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曾生故居等,留下了“黃埔軍東征討伐”“血戰(zhàn)沙魚涌”“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東江縱隊土洋會議”等紅色印記,是貫穿1921年至1949年的一曲曲“革命壯歌”。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前沿,從1979年建市至今,尤其是20世紀80、90年代,留下的改革開放地標、發(fā)生過改革開放重大歷史事件或與改革開放重要人物相關聯(lián)的地名,蛇口、蔡屋圍、漁民村、南嶺村、上海賓館、國貿大廈、地王大廈、鄧小平銅像、孺子牛雕像、前海石、深南大道、深圳大學等,不勝枚舉。
諸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響亮口號,從蛇口走向全國。漁民村原為安置深圳河上岸生活漁民而建,1981年成為中國內地首個“萬元戶村”。上海賓館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福田中心區(qū)建設前,是深圳的“坐標原點”。創(chuàng)造三天一層“深圳速度”的國貿大廈曾是全國最高建筑,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1992年1月在此發(fā)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皳P帆啟航”造型的前海石,于2012年12月和2018年10月兩次迎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前海并在此發(fā)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的號召。
深圳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公示的是第一批地名保護名錄。深圳還將繼續(xù)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地名文化,構建特色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體系,全景展現(xiàn)這座城市的人文特質、發(fā)展記憶和特色風貌,打造多元文化兼收并蓄、歷史與當代相得益彰的“現(xiàn)代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