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二区亚洲精品_无码一级精品影片_A级欧美黄片免费观看_亚洲人妻古典系列

探求真理 發(fā)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快報(第33期)

 日期:2006-11-14   來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6)

 

    

 

 

2006年第33

(總第33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辦公室編                   2006年10月30日

 

 

王天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讀明史熱、讀清史熱。說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后人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錦衣衛(wèi)、東廠的特務統治;束縛思想的八股文;瘋狂屠戮開國功臣……形形色色書籍和文藝作品中的明太祖朱元璋往往也與這些聯系在一起。清代史學家趙翼說:“蓋明祖一人,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他建立的功業(yè)對我們后世有什么影響?10月21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王天有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用上、下午兩場時間為大家講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歷史功績。

·五大因素成就朱明帝業(yè)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幼時叫重八,名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少年孤苦,以乞討為生,做過和尚,后投奔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這樣的生活經歷磨煉了他處事不亂的堅強意志,而身逢亂世也正好印證了中國“亂世出豪杰”的古訓。元朝后期皇室內部斗爭十分激烈,政治也越來越腐敗,人民饑寒交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紅巾軍起義爆發(fā),各路農民起義的戰(zhàn)火席卷全國。最終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朱元璋成就了一代帝王霸業(yè)。

王天有分析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五點。第一,朱元璋韜光晦跡緩稱王。朱元璋在群強之中,避免成為眾矢之的是很重要的。當時韓林兒的軍隊消耗了元朝的力量,為后來朱元璋北伐奠定了基礎。第二,朱元璋有一個穩(wěn)定的領導集團,他們齊心協力,具有相當強的戰(zhàn)斗力。第三,朱元璋注重軍隊建設,兵士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燒房子,甚得民心。第四,朱元璋有非凡的軍事才能。第五,重視戰(zhàn)時經濟。朱元璋就是憑借這些高明遠見,推翻了元朝統治,于1368年建立明朝。

·三大奇功

1、恢復生產“治隆唐宋”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馬上把恢復生產、振興經濟作為首要任務。他對臣下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yǎng)生息之。”朱元璋實行輕徭薄賦,大量流民歸鄉(xiāng)耕田,并推行開墾荒地不加稅的政策;鼓勵屯田,組織江南無地農民遷往北方開荒。到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可耕土地達到8507623頃,不但比元末增加4倍多,比后來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多出100多萬頃,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點。

“修建紫禁城、派鄭和下西洋這兩件事都是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做的,這要耗費大量的錢財。沒有朱元璋時代打下的堅實物質基礎,這是不可想象的?!鼻蹇滴趸实蹫槊餍⒘辏ㄖ煸澳梗╊}寫了4個大字:“治隆唐宋”,王天有認為它的意思就是說朱元璋治國比唐朝、宋朝治理得還好,這個評價是恰當的。

2、整頓吏治嚴懲貪官

朱元璋小時候被元朝的貪官污吏逼得走投無路,當上皇帝后,自然對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深惡痛絕。王天有說,朱元璋的反腐敗首先從教育入手。他親自撰寫了很多反腐倡廉的書籍,如《醒貪簡要錄》。同時,朱元璋對貪腐官員毫不留情。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郭桓作弊案,被殺頭的官員數以萬計。全國官員噤若寒蟬。朱元璋時期是中國古代吏治比較清明的階段。

3、大興教育積極辦學

從小沒有機會讀書的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他規(guī)定每個府、州、縣必須有一所官辦學校,官府給貧困學生以資助,后來又規(guī)定家里有人在官辦學校讀書的,就可以免除2個人的徭役。這使得民間教育空前發(fā)展?!睹魇贰酚涊d:“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

利用八股文來束縛讀書人的思想被認為是朱元璋的一大“罪狀”。王天有認為,八股文本身只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文體而已。明朝是個思想開化、文化發(fā)達的朝代,黃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徐光啟、宋應星等科學家能夠出現在明朝,與朱元璋打下的國家良好教育基礎不無關系。

 

黃惇:《書法創(chuàng)作與欣賞》

 

10月27日下午,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博導黃講授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在市文聯九樓會議室講授《書法創(chuàng)作與欣賞》。整個報告廳人頭攢動,被數百位書法愛好者圍得水泄不通。

以朝代為經,以藝術風格為緯,為現場聽眾展開了一張蔚為壯觀的書法百相圖。他認為,中國的書法歷史是一個“古質今妍”的歷史,文人書法一直在“樸質”與“艷麗”中探索。西晉“二王”將書法藝術推到頂峰。但到了清代碑學興起以后,書法審美特征就發(fā)生了巨變,其中體現在延續(xù)了1000多年的臨名家帖的傳統被破壞,書法家普遍取法金石碑刻和無名書家;其次,“拙、重、大”成為當時書法特征,這種特征一直延續(xù)至今。

認為,臨帖和臨碑都是正確的途徑,但是要注意如何結合兩者。針對今天書壇,他認為書家普遍個人創(chuàng)造性太強,而技法探討太弱,他依然強調要從臨古人的字起步,“臨摹應該是終身的功課”。

先生還就當今學習、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的利弊等問題和在場的聽眾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交流過程中黃惇不乏充滿機智和深度的言語,使整個現場輕松活躍。講座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