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快報(第37期)
日期:2006-11-27 來源:社科院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2006)
快 報
2006年第37 期
(總第37期)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辦公室編 2006年11月8日
|
溫鑒非:《朗誦藝術(shù)研究與欣賞》
朗誦,是朗誦者表達意志、理想和抒發(fā)感情的方式之一。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通過朗誦者繪聲繪色和感情飽滿的朗誦,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鮮明、語言也更加生動。11月5日,深圳大學教授、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溫鑒非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祖國、我親愛的祖國》、《致橡樹》、《西去列車的窗口》、《再別康橋》等聽眾們耳熟能詳?shù)脑娋浜蜕⑽臑槔?,講述朗誦的技巧。
·朗誦是人們培養(yǎng)自己的的載體
朗誦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可以使朗誦者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zhì)。朗誦藝術(shù)在深圳的影響力非常大,深圳很多社區(qū)、街道都有朗誦藝術(shù)學會,并且經(jīng)常舉辦一些朗誦活動。在社區(qū)、書吧,甚至酒吧、茶吧里面經(jīng)常會有一些固定的人群在做朗誦的活動。
·朗誦要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和掌握朗誦的情感
好的朗誦不是比誰的聲音好、嗓子好。一個好的朗誦首先要求朗誦者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知道作者在說什么;其次,要準確把握情感?!昂芏嗳死收b非常假,一直在表演。其實好的表演是不能讓人家看出你在演,如果讓人家發(fā)現(xiàn)在你演,那你的這次朗誦基本上就失敗了?!?span lang="EN-US">
·朗誦要注意停頓的技巧
一個人說話不可能一口氣從頭說到尾,總有喘氣、停頓的時候。停頓跟重音語調(diào)一樣,可以輔助我們的朗誦,如果停頓用的不好,就會出現(xiàn)笑話,因為它直接牽扯到語意的問題。在這里,溫鑒非給在場的聽眾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和日本恢復外交不久,日本派一個叫后騰甲二的外相來中國訪問。由于長時間沒有和日本聯(lián)系,我們對日本的國情、人名等都不是很熟悉了,所以播音員就在播音上就出了錯誤,將其報道為:熱烈歡迎日本后騰甲(停頓)二等貴賓來我國訪問。這當時就引起了日本的氣憤,日本的報紙刊登的都是反對中國的輿論,對我們非常的不利,后來是周恩來總理力挽狂瀾,做了很多的工作,才把這個事情擺平。
·朗誦與普通話標不標準無關(guān)
欣賞朗誦,不要簡簡單單地將朗誦人的聲音是否悅耳、普通話是否標準作為衡量朗誦好壞的標準。朗誦不是普通話標準的人的專利,每一個民眾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都可以去朗誦。溫鑒非希望所有愛好朗誦的朋友不要擔心自己嗓音好不好聽,不要擔心自己的普通話標準不標準,只要能夠從中得到陶冶,只要能夠從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就可以盡情地去朗誦。
袁庭棟:《巴蜀文化特色》
11月5日下午,著名學者、資深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形象生動地講述了《巴蜀文化特色》。從川菜精品回鍋肉到川劇絕學變臉,袁庭棟細數(shù)了種種巴蜀文化最集中的代表,語言淺顯易懂、幽默風趣,不時博得聽眾的陣陣歡聲笑語與掌聲。
袁庭棟認為,巴蜀文化是一種開放、兼容的移民文化,歷史上在巴蜀地區(qū)出現(xiàn)了如“湖廣填四川”等多次大移民潮。而且,從三星堆的人像、海貝、銅器與玉器來看,歷史上巴蜀地區(qū)人民也頻繁地與外交流。“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盡管如此,巴蜀人的祖先還是克服困難,讓“蜀道難”變成了“蜀道通”。這樣巴蜀文化得以向外界傳播,移民文化得以更好的兼容和發(fā)展。正是如此,巴蜀地區(qū)的文字和語言開始發(fā)達起來,繁榮的巴蜀文化吸引了無數(shù)的名人,李冰、諸葛亮等天下文人多次入蜀;建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氣和石油;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也出現(xiàn)在巴蜀地區(qū)。
深圳與成都這兩座新老移民城市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優(yōu)越。但袁庭棟告誡說,優(yōu)越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將自身的文化發(fā)揚光大,而城市的活力與人才的傳承發(fā)展是弘揚移民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