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如何挑戰(zhàn)深海極限的
日期:2021-09-02 來源:解放日報
崔維成 圖片由“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提供
(1/1)
■崔維成
不久前,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體與集成項目負責人、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大家講述了人類挑戰(zhàn)深海極限以及中國走進深海的歷程。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自主研發(fā)制造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挑戰(zhàn)者深淵”10909米的海底,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皧^斗者”號總共8次下潛超過10000米深度。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作為深潛技術大國、強國的世界地位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崔維成
人類為什么要探索深海
記得2011年“蛟龍”號進行5000米級海試的時候,有些人提出了質(zhì)疑:我們?yōu)槭裁匆敲炊噱X去探索深海?我認為答案有兩個: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無論是對深海的探索,還是對浩瀚宇宙的追尋,一切科學的研究都出于人類好奇心的驅(qū)使。地球表面的71%都被海洋覆蓋。在大海深處,也就是海平面6500米以下,我們稱之為深淵區(qū)。大海的深淵區(qū)里到底藏著什么樣的秘密?海底有什么樣的生物和資源存在?這些就是助推科研人員探索海洋的原始驅(qū)動力。
人類探索海洋,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海洋的資源遠比陸地上豐富。海洋中有很多魚類,它們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且優(yōu)質(zhì)的食物來源。近現(xiàn)代,人們發(fā)現(xiàn)海洋中有各種陸地上沒有的資源,主要是錳結核、鈷結殼和熱液硫化物這三種物質(zhì)。
錳結核,指分布在4000米-6000米深的海底平原上、呈黑色的多金屬結核。它含錳量很高,所以被稱為“錳結核”;另外,海洋里的山脈上有很多結殼,鈷含量較多,所以稱為“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則是指海底活躍的火山口噴射出來的熱液。黑色液體俗稱“黑煙囪”,白色液體叫“白煙囪”。
海洋中蘊含的可燃冰資源也極為豐富。此外,海洋還是可再生能源非常密集的基地,例如波浪能、潮汐能、溫差能。風能、太陽能這些陸地上能夠獲取的可再生資源,在海洋中同樣可以獲得。如果能把海洋中的這些可再生能源利用好,那么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海洋是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資源基地,對海洋的探索任重道遠,而且意義非凡。
走進深海要克服三個障礙
從亞里士多德時代開始,關于陸地海拔與海洋深度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人類強烈的好奇。但直到18-19世紀,人類才知道海洋非常深。1873年-1876年,英國皇家海軍艦艇“挑戰(zhàn)者”號開展首次環(huán)球探測,裝備了一根很長的繩子,結果在馬里亞納群島西南部探測出8230米的海洋深度。沒過多久,馬里亞納海溝被發(fā)現(xiàn),最深點被命名為“挑戰(zhàn)者深淵”。
海洋最深處究竟有多深?蘇聯(lián)在1957年的一次環(huán)球航海中,曾經(jīng)測到過11034米的數(shù)據(jù)。但是后來,美國、英國等國的科研人員再去那個地方測量,數(shù)據(jù)是10970米。所以,“挑戰(zhàn)者深淵”是否超過11000米,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人類要想走進深海,需要克服三個障礙:
第一,海水的壓力。往海里下潛時,每往下10米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潛到11000米,就會增加1100個大氣壓。
第二,海水的溫度。如果人類的身體與海水直接接觸的話,那么身體的熱量散發(fā)是非??斓摹<偃绾K臏囟戎挥?攝氏度,那么,一個正常體溫的人到海水中,很容易就暈過去。
第三,海水中的氧氣。海水的含氧量很低,所以人類要想在深海遨游,就必須解決呼吸問題。
人類潛入海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由潛水、水肺潛水。僅僅依靠我們的身體,不使用任何外力而潛入海中,被稱為自由潛水。普通人一般可以下潛到一二十米的深度,當達到30米時,隨著海水的壓力不斷增加,人的耳朵、肺等器官會感到越來越難受。經(jīng)過特殊訓練的人可以潛得更深,自由潛水的最深紀錄是162米。
為了能較長時間地在水下潛水,人們攜帶填充了壓縮空氣的氣瓶,這種潛水方式叫水肺潛水。人類水肺潛水的最深紀錄是330米。
為了進一步抵抗海水的壓力,人類設計了一件特殊的衣服——單人常壓潛水裝具(ADS)。目前人類依靠ADS的最大下潛深度是610米。
潛水器的發(fā)展簡史
人類想去更深的海底看看,于是發(fā)明了各種潛水器。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探險家威廉·畢比(1877年-1962年)和發(fā)明家奧蒂斯·巴頓(1899年-1992年)都對探索海洋很感興趣。于是,他們在1930年合作制造了名為“深海潛水球”的潛水器。深海潛水球被懸掛在一根1068米長、2厘米粗的線纜上,利用滑輪和索具將它慢慢放入水中?!吧詈撍颉钡谝淮蜗聺?,到了海下245米左右,這是人類第一次到達這么深的海底世界。1932年,他們又下潛至923米,看到海底有很多生物。
英國生物學家福布斯在1840年時曾預言:560米以下的深海是一片死海。之所以這樣推斷,是因為他認為:生物不能離開陽光而生存,到560米深度后,陽光基本上都被海水吸收了。但是,威廉和奧蒂斯在900多米的深海里依然看到了很多生命,所以也就推翻了福布斯的預言。那么,更深的海底有沒有生物呢?人類對海洋的好奇心越發(fā)被激發(fā)起來。
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下潛試驗中斷了一段時間,直到1949年才再次下潛,到了1370米的深度。但是,隨著海底探險越來越深,風險也越來越大,深海潛水球的試驗就此停止。
奧古斯特·皮卡爾是一位瑞士物理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駕駛熱氣球到達同溫層的人。他提出,把氣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潛技術上,潛水球經(jīng)過改良設計后增加了浮力艙。1937年,奧古斯特開始了設計與制造,直到1948年,潛水器初次海試,下潛至1370米。
后來,奧古斯特和他的兒子雅克·皮卡爾又共同設計制造了潛水器“的里雅斯特”號。1953年8月30日,父子倆挑戰(zhàn)深海,創(chuàng)造了3150米的深潛紀錄。1958年,美國海軍與他們簽訂協(xié)議,邀請父子二人改造這臺深潛器的載人艙。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改造后的“的里雅斯特”號前往馬里亞納海溝開展試驗。
1960年1月23日,雅克和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乘坐“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溝底創(chuàng)造了10916米的深潛紀錄。但是,當重達150噸的潛水器砸到海底時,把海底的淤泥激了起來,導致潛水器周圍都是淤泥,什么都看不見,所以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1957年,探險愛好者雅克·庫斯托制作了蝶形的小型潛水器。他潛到海底350米-400米的深度,拍了不少照片,引發(fā)了大家濃厚的興趣。這是一臺用鋼結構建造的載人潛水器,設計理念就是輕巧靈活。
1964年,美國雷諾德鋁業(yè)公司為了推銷鋁合金,建造了一臺潛水器,把鋁合金用到了極限,耐壓艙可以潛到5200米左右的深度,載人艙可承載3名船員、4位科學家。這臺潛水器曾經(jīng)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1968年,B5轟炸機在運輸氫彈時,將一顆氫彈掉落到西班牙海域,正是使用了這臺潛水器才把氫彈成功撈回。
20世紀60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了玻璃微珠。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材質(zhì)不僅在水里能夠抗壓,而且重量輕、耐腐蝕。當它與環(huán)氧樹脂混合后,不僅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而且比水輕,這樣便有了低密度、高強度且可加工的玻璃浮力材料。這種材料極大地促進了載人、無人潛水器的發(fā)展。
到20世紀80年代,各個國家都在研究潛水器,希望能到達更深的海域。不過,由于固體浮力材料的最高強度只能達到8000米-9000米,所以當時的潛水器基本上都是6000米級的。比如,美國“阿爾文”號是4500米級,法國“鸚鵡螺”號、俄羅斯“和平”號是6000米級,日本的“深?!碧枮?500米級。
2002年,我國立項研制載人潛水器,按照7000米級的指標建造了“蛟龍”號。2012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最大設計深度海試,最大下潛深度為7062米,刷新了作業(yè)型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
實現(xiàn)了走向深海的夢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古人很早就從海洋收取“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已開始海洋捕撈。明代學者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百科全書。這部書中就提到了“沒水采珠船”,即蛙人潛水采集珍珠的方法。
1405年至1433年,明朝鄭和7次下西洋,在航海技術水平以及對海洋的認識上,中國遠超當時的西方。
我國的潛水器研制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1971年3月正式啟動立項的“7103艇”,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701所)和武昌船廠聯(lián)合研制的國內(nèi)首個載人潛水器,長15米、重35噸,于1987年交付使用。
20世紀80年代,看到國外載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的迅速發(fā)展,中國逐漸意識到深海的重要性。于是,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組建了以徐芑南研究員為首的潛水器研制部門,其特色是研制載人潛水器。
上海交通大學也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中科院合作,組建了以朱繼懋教授為首的水下工程研究所。其長項是研制ROV,即遙控無人潛水器。
此外,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組建了以蔣新松研究員為首的水下機器人研制部門。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也組建了以徐玉如教授為首的水下工程研究所。
我1993年從英國留學歸國,后來到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工作,主持“蛟龍”號項目。
當時,深海技術的競爭非常激烈。就在“蛟龍”號7000米海試之前,美國導演卡梅隆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到了10898米。他的下潛帶有探險的性質(zhì),載人潛水器里只能坐一個人,能到極限的海底去一次就行了。而“載人深潛器”是“全海深(11000米)作業(yè)型載人深潛器”的簡稱,它是目前海洋領域最有標志性且影響重大的高科技項目。我們設計制造的“蛟龍”號、“奮斗者”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是給科學家研究深海用的,需要不斷地使用,而不僅僅為了創(chuàng)造一次紀錄。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研制成功是我國海洋技術領域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此前,我國的潛水器研制雖然也有不少項目,但是幾乎都沒有什么使用價值。因此,國內(nèi)影響很小,在國際上更是默默無聞?!膀札垺碧柕某晒Γ刮覈幌伦榆Q身于國際載人深潛技術發(fā)達國家的行列,《科學》《自然》等重要刊物都進行了報道??梢哉f,“蛟龍”號真正實現(xiàn)了讓中華民族走向深海的夢想。自此以后,國家對海洋技術的投入明顯加大。
通俗地說,載人潛水器相當于載人艙加上無人潛水器。因此,無人潛水器所有的技術,在載人潛水器中都可以用上。比如,自動駕駛、自動操作等功能,在“蛟龍”號上應有盡有。
歷史上,在挑戰(zhàn)深海極限方面有過不少國際競爭。比如,美國和日本曾經(jīng)就無人潛水器的研制展開競爭。美國和英國的探險家也曾競相制造探險型單人載人潛水器,以打破世界紀錄為目標。如今,在載人潛水器方面,競爭同樣非常激烈。美國Triton和Doer兩家公司都設計了方案,表示有能力研制出11000米的載人潛水器,但是苦于沒有資金。2018年10月10日,美國Triton公司突然宣布,他們的載人潛水器已經(jīng)完成5000米級海試,2019年5月5次下潛挑戰(zhàn)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中國“蛟龍”號成功以后,超越了日本深潛6500米的紀錄,所以日本于2013年宣布立項“深海12000”號載人潛水器,但一直沒有新的進展。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自主研發(fā)制造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挑戰(zhàn)者深淵”10909米的海底,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皧^斗者”號總共8次下潛超過10000米深度。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作為深潛技術大國、強國的世界地位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
不久前,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體與集成項目負責人、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大家講述了人類挑戰(zhàn)深海極限以及中國走進深海的歷程。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自主研發(fā)制造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挑戰(zhàn)者深淵”10909米的海底,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皧^斗者”號總共8次下潛超過10000米深度。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作為深潛技術大國、強國的世界地位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崔維成
人類為什么要探索深海
記得2011年“蛟龍”號進行5000米級海試的時候,有些人提出了質(zhì)疑:我們?yōu)槭裁匆敲炊噱X去探索深海?我認為答案有兩個: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
無論是對深海的探索,還是對浩瀚宇宙的追尋,一切科學的研究都出于人類好奇心的驅(qū)使。地球表面的71%都被海洋覆蓋。在大海深處,也就是海平面6500米以下,我們稱之為深淵區(qū)。大海的深淵區(qū)里到底藏著什么樣的秘密?海底有什么樣的生物和資源存在?這些就是助推科研人員探索海洋的原始驅(qū)動力。
人類探索海洋,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海洋的資源遠比陸地上豐富。海洋中有很多魚類,它們可以為人類提供豐富且優(yōu)質(zhì)的食物來源。近現(xiàn)代,人們發(fā)現(xiàn)海洋中有各種陸地上沒有的資源,主要是錳結核、鈷結殼和熱液硫化物這三種物質(zhì)。
錳結核,指分布在4000米-6000米深的海底平原上、呈黑色的多金屬結核。它含錳量很高,所以被稱為“錳結核”;另外,海洋里的山脈上有很多結殼,鈷含量較多,所以稱為“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則是指海底活躍的火山口噴射出來的熱液。黑色液體俗稱“黑煙囪”,白色液體叫“白煙囪”。
海洋中蘊含的可燃冰資源也極為豐富。此外,海洋還是可再生能源非常密集的基地,例如波浪能、潮汐能、溫差能。風能、太陽能這些陸地上能夠獲取的可再生資源,在海洋中同樣可以獲得。如果能把海洋中的這些可再生能源利用好,那么人類未來的能源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海洋是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資源基地,對海洋的探索任重道遠,而且意義非凡。
走進深海要克服三個障礙
從亞里士多德時代開始,關于陸地海拔與海洋深度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人類強烈的好奇。但直到18-19世紀,人類才知道海洋非常深。1873年-1876年,英國皇家海軍艦艇“挑戰(zhàn)者”號開展首次環(huán)球探測,裝備了一根很長的繩子,結果在馬里亞納群島西南部探測出8230米的海洋深度。沒過多久,馬里亞納海溝被發(fā)現(xiàn),最深點被命名為“挑戰(zhàn)者深淵”。
海洋最深處究竟有多深?蘇聯(lián)在1957年的一次環(huán)球航海中,曾經(jīng)測到過11034米的數(shù)據(jù)。但是后來,美國、英國等國的科研人員再去那個地方測量,數(shù)據(jù)是10970米。所以,“挑戰(zhàn)者深淵”是否超過11000米,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人類要想走進深海,需要克服三個障礙:
第一,海水的壓力。往海里下潛時,每往下10米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潛到11000米,就會增加1100個大氣壓。
第二,海水的溫度。如果人類的身體與海水直接接觸的話,那么身體的熱量散發(fā)是非??斓摹<偃绾K臏囟戎挥?攝氏度,那么,一個正常體溫的人到海水中,很容易就暈過去。
第三,海水中的氧氣。海水的含氧量很低,所以人類要想在深海遨游,就必須解決呼吸問題。
人類潛入海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由潛水、水肺潛水。僅僅依靠我們的身體,不使用任何外力而潛入海中,被稱為自由潛水。普通人一般可以下潛到一二十米的深度,當達到30米時,隨著海水的壓力不斷增加,人的耳朵、肺等器官會感到越來越難受。經(jīng)過特殊訓練的人可以潛得更深,自由潛水的最深紀錄是162米。
為了能較長時間地在水下潛水,人們攜帶填充了壓縮空氣的氣瓶,這種潛水方式叫水肺潛水。人類水肺潛水的最深紀錄是330米。
為了進一步抵抗海水的壓力,人類設計了一件特殊的衣服——單人常壓潛水裝具(ADS)。目前人類依靠ADS的最大下潛深度是610米。
潛水器的發(fā)展簡史
人類想去更深的海底看看,于是發(fā)明了各種潛水器。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探險家威廉·畢比(1877年-1962年)和發(fā)明家奧蒂斯·巴頓(1899年-1992年)都對探索海洋很感興趣。于是,他們在1930年合作制造了名為“深海潛水球”的潛水器。深海潛水球被懸掛在一根1068米長、2厘米粗的線纜上,利用滑輪和索具將它慢慢放入水中?!吧詈撍颉钡谝淮蜗聺?,到了海下245米左右,這是人類第一次到達這么深的海底世界。1932年,他們又下潛至923米,看到海底有很多生物。
英國生物學家福布斯在1840年時曾預言:560米以下的深海是一片死海。之所以這樣推斷,是因為他認為:生物不能離開陽光而生存,到560米深度后,陽光基本上都被海水吸收了。但是,威廉和奧蒂斯在900多米的深海里依然看到了很多生命,所以也就推翻了福布斯的預言。那么,更深的海底有沒有生物呢?人類對海洋的好奇心越發(fā)被激發(fā)起來。
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下潛試驗中斷了一段時間,直到1949年才再次下潛,到了1370米的深度。但是,隨著海底探險越來越深,風險也越來越大,深海潛水球的試驗就此停止。
奧古斯特·皮卡爾是一位瑞士物理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駕駛熱氣球到達同溫層的人。他提出,把氣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潛技術上,潛水球經(jīng)過改良設計后增加了浮力艙。1937年,奧古斯特開始了設計與制造,直到1948年,潛水器初次海試,下潛至1370米。
后來,奧古斯特和他的兒子雅克·皮卡爾又共同設計制造了潛水器“的里雅斯特”號。1953年8月30日,父子倆挑戰(zhàn)深海,創(chuàng)造了3150米的深潛紀錄。1958年,美國海軍與他們簽訂協(xié)議,邀請父子二人改造這臺深潛器的載人艙。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改造后的“的里雅斯特”號前往馬里亞納海溝開展試驗。
1960年1月23日,雅克和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乘坐“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溝底創(chuàng)造了10916米的深潛紀錄。但是,當重達150噸的潛水器砸到海底時,把海底的淤泥激了起來,導致潛水器周圍都是淤泥,什么都看不見,所以沒有留下任何記錄。
1957年,探險愛好者雅克·庫斯托制作了蝶形的小型潛水器。他潛到海底350米-400米的深度,拍了不少照片,引發(fā)了大家濃厚的興趣。這是一臺用鋼結構建造的載人潛水器,設計理念就是輕巧靈活。
1964年,美國雷諾德鋁業(yè)公司為了推銷鋁合金,建造了一臺潛水器,把鋁合金用到了極限,耐壓艙可以潛到5200米左右的深度,載人艙可承載3名船員、4位科學家。這臺潛水器曾經(jīng)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1968年,B5轟炸機在運輸氫彈時,將一顆氫彈掉落到西班牙海域,正是使用了這臺潛水器才把氫彈成功撈回。
20世紀60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了玻璃微珠。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材質(zhì)不僅在水里能夠抗壓,而且重量輕、耐腐蝕。當它與環(huán)氧樹脂混合后,不僅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而且比水輕,這樣便有了低密度、高強度且可加工的玻璃浮力材料。這種材料極大地促進了載人、無人潛水器的發(fā)展。
到20世紀80年代,各個國家都在研究潛水器,希望能到達更深的海域。不過,由于固體浮力材料的最高強度只能達到8000米-9000米,所以當時的潛水器基本上都是6000米級的。比如,美國“阿爾文”號是4500米級,法國“鸚鵡螺”號、俄羅斯“和平”號是6000米級,日本的“深?!碧枮?500米級。
2002年,我國立項研制載人潛水器,按照7000米級的指標建造了“蛟龍”號。2012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最大設計深度海試,最大下潛深度為7062米,刷新了作業(yè)型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
實現(xiàn)了走向深海的夢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的國家之一。古人很早就從海洋收取“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就已開始海洋捕撈。明代學者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的百科全書。這部書中就提到了“沒水采珠船”,即蛙人潛水采集珍珠的方法。
1405年至1433年,明朝鄭和7次下西洋,在航海技術水平以及對海洋的認識上,中國遠超當時的西方。
我國的潛水器研制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1971年3月正式啟動立項的“7103艇”,是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701所)和武昌船廠聯(lián)合研制的國內(nèi)首個載人潛水器,長15米、重35噸,于1987年交付使用。
20世紀80年代,看到國外載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的迅速發(fā)展,中國逐漸意識到深海的重要性。于是,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組建了以徐芑南研究員為首的潛水器研制部門,其特色是研制載人潛水器。
上海交通大學也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中科院合作,組建了以朱繼懋教授為首的水下工程研究所。其長項是研制ROV,即遙控無人潛水器。
此外,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組建了以蔣新松研究員為首的水下機器人研制部門。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也組建了以徐玉如教授為首的水下工程研究所。
我1993年從英國留學歸國,后來到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工作,主持“蛟龍”號項目。
當時,深海技術的競爭非常激烈。就在“蛟龍”號7000米海試之前,美國導演卡梅隆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到了10898米。他的下潛帶有探險的性質(zhì),載人潛水器里只能坐一個人,能到極限的海底去一次就行了。而“載人深潛器”是“全海深(11000米)作業(yè)型載人深潛器”的簡稱,它是目前海洋領域最有標志性且影響重大的高科技項目。我們設計制造的“蛟龍”號、“奮斗者”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是給科學家研究深海用的,需要不斷地使用,而不僅僅為了創(chuàng)造一次紀錄。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研制成功是我國海洋技術領域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此前,我國的潛水器研制雖然也有不少項目,但是幾乎都沒有什么使用價值。因此,國內(nèi)影響很小,在國際上更是默默無聞?!膀札垺碧柕某晒Γ刮覈幌伦榆Q身于國際載人深潛技術發(fā)達國家的行列,《科學》《自然》等重要刊物都進行了報道??梢哉f,“蛟龍”號真正實現(xiàn)了讓中華民族走向深海的夢想。自此以后,國家對海洋技術的投入明顯加大。
通俗地說,載人潛水器相當于載人艙加上無人潛水器。因此,無人潛水器所有的技術,在載人潛水器中都可以用上。比如,自動駕駛、自動操作等功能,在“蛟龍”號上應有盡有。
歷史上,在挑戰(zhàn)深海極限方面有過不少國際競爭。比如,美國和日本曾經(jīng)就無人潛水器的研制展開競爭。美國和英國的探險家也曾競相制造探險型單人載人潛水器,以打破世界紀錄為目標。如今,在載人潛水器方面,競爭同樣非常激烈。美國Triton和Doer兩家公司都設計了方案,表示有能力研制出11000米的載人潛水器,但是苦于沒有資金。2018年10月10日,美國Triton公司突然宣布,他們的載人潛水器已經(jīng)完成5000米級海試,2019年5月5次下潛挑戰(zhàn)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中國“蛟龍”號成功以后,超越了日本深潛6500米的紀錄,所以日本于2013年宣布立項“深海12000”號載人潛水器,但一直沒有新的進展。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國自主研發(fā)制造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挑戰(zhàn)者深淵”10909米的海底,創(chuàng)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皧^斗者”號總共8次下潛超過10000米深度。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作為深潛技術大國、強國的世界地位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